41、队列训练:指全体学生按肯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含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与队列训练中的队形变化。
42、队形训练:队列训练基础上所做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43、筹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训练。目的是在于提升中枢神经系统的开心性,加大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44、一般性筹备活动:是指使用一般进步的身体训练。
45、专门性筹备活动:指主如果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程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筹备的身体训练。
46、诱导训练:是指为了正确学会动作技术所使用的过渡性训练。特征是在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的顺序和机体所承受的内外刺激等方面,与所学动作大体相同但较浅易。
47、辅助训练:是指为了进步某一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或为了达到积极性休息而使用的身体训练。
48、稳定状况: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况。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越来越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升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况。
49、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训练。
50、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况,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51、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只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肯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52、积极性休息:也称活动性休息,即在体育活动时,通过转换运动训练或插些放松动作作为积极休息方法,以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劳,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53、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办法。包含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进步身体运动能力的各种训练办法和活动项目总称。
54、体质:人体的水平。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点。
现在,国内外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测定,大致包含: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身体素质(灵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韧)。
55、体格:人体外表的形态结构。包含人体成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率,与身体的姿态。
56、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包含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57、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所有动作的基础。
58、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期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59、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迅速运动的能力。它包含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迅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学会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与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1、柔韧素质:指人体每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62、体育方法:是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和训练办法的总称。
63、身体训练:是指各种体育方法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达成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训练的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步伐等基本要点综合构成。
64、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的各部分在训练的每个阶段所处的状况。一个完整训练的技术过程,包括开始姿势,训练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三个部分。
65、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训练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类。